四千二百二十章 创新者,永远年轻-《军工科技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张副总忽然指着角落里一个冒着白气的低温培养仓,不由的问道:“低温环境还能活的微生物?

    边防哨所的废水处理一直是难题,冬天管道冻住,生化处理池里的细菌全冻死了,这东西能用得上吗?”

    “太能用了。”

    赵博士将众人引到这个低温培养仓的观察窗前,然后指着里面的培养基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白色菌膜,冲着众人介绍道:“这是从阿尔泰山冻土带分离的低温放线菌,最适生长温度-15℃,能在零下40℃存活。

    我们做过试验,把它制成菌剂加到低温污水处理设备里,即使在-30℃的野外,COD(化学需氧量)去除率仍能保持85%以上。

    现在西疆军区的几个高原哨所,已经用了这套生物处理系统,不用再担心冬天管道结冰和菌群失活的问题。”

    说着,赵博士将众人引领到试验区一太电子显微镜前,然后指着显微镜屏幕上的画面冲着众人介绍起来。

    “各位请看,这个是我们从塔克拉玛干沙漠200米深的盐碱层里分离的菌株,能在pH值11的环境下存活,还能分解聚氨酯。“

    显微镜屏幕上,几株透明的微生物正在蠕动,周围的塑料碎屑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小。

    “这意味着什么?“来自内陆的专家追问。

    “意味着未来在空间站、深海探测器里,能用它降解塑料垃圾。“

    赵博士拿起一个培养皿,里面的蓝色凝胶正缓慢变色,继续介绍道:“我们把这菌株的基因片段植入小球藻,现在它既能光合作用产氧,又能分解有机废物,已经在模拟空间站环境里试了三个月,效果远超预期。“

    李哲突然凑上前,盯着培养皿边缘的传感器不由惊讶道:“这是实时监测pH值和氧浓度?用的是光纤传感技术?“

    “李工好眼力。“

    赵博士笑了讲道:“传统传感器在极端环境下容易失效,我们和公司的光电技术研究所进行合作,把光纤光栅植入培养基,精度能到0.01pH,响应速度比传统设备快十倍。“

    李哲的眼睛亮了:“我们军车的环境监测系统正缺这技术!沙漠行军时,车载传感器总被沙尘糊住,要是能用这光纤技术.“
    第(2/3)页